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(Poor Charlie’s Almanack)由查理.蒙格(Charlie Munger)彙整其演講與文章,2005 年首版。內容聚焦在投資決策的底層邏輯:反向思考、跨領域思維模型、人性偏誤與長期紀律。讀完能解答:為什麼多數人投資老犯同樣錯?如何建立可重複、可檢核的判斷流程?如何把「避錯」與「複利」落地成日常操作,讓資產在時間中穩定成長。
重要觀念一:反向思考,先避開錯誤,再追求報酬
蒙格名言:Invert, always invert(反過來想,永遠反過來想)。多數人問「怎麼賺?」蒙格先問「怎麼不輸?」——因為大錯比小勝更影響長期複利。
重點做法:
- 從失敗倒推:列出投資會失敗的 5 個原因(財務體質差、治理風險高、商業模式脆弱、估值過貴、過度循環),逐一排雷。
- 情境壓力測試:假設利率再升 1%、毛利再降 3%、匯率逆風 5%,企業現金流是否撐得住?
- 組合層級防守:避免單一主題過度集中;留有緩衝資產(現金、短債、投資級債)。
給投資人的話:「投資不必每次都對,但一定要讓錯誤不致命。」
重要觀念二:跨領域思維模型,用多學科武裝判斷力
蒙格主張建立「思維模型」,以不同學科交叉驗證結論,避免被單一觀點綁架。
可用的核心模型:
- 經濟學:機會成本、比較優勢、規模經濟與網路效應,用來判斷企業能否形成護城河。
- 心理學:社會認同、損失厭惡、互惠偏誤,識別市場情緒與自己可能的盲點。
- 數學與統計:期望值、基率(Base Rate)、回歸均值,用數據檢核敘事。
- 工程與系統思維:瓶頸理論、冗餘設計,提高投資組合的容錯度。
- 歷史學:泡沫與危機的共通路徑(敘事擴散→槓桿提升→估值脫序→均值回歸)。
給投資人的話:「你的知識廣度,決定你能看見的風險與機會有多寬。」
重要觀念三:人性偏誤與紀律,贏在自我管理
蒙格強調:最大的對手是人性。
常見陷阱與解法:
- 過度自信:以為自己比市場聰明——> 建立決策紀錄(寫下買賣理由與條件),事後回顧糾偏。
- 近期偏誤:把短期走勢當長期趨勢——> 視窗化數據(看 5~10 年歷史區間),避免「以點代面」。
- 從眾與敘事偏誤:被熱門題材牽著走——> 雙重反駁(列出支持與反對論據各三點),迫使自己審題。
- 損失厭惡:不肯止損——> 事前設定退出規則(基本面破壞或估值極端)。
給投資人的話:「市場難以預測,但紀律可以預期。」
實戰投資應用方向:把蒙格式思維落地
以下框架適合台灣投資人(含台股、美股、ETF、債券),兼顧可執行與可追蹤。
- 三層資產配置
- 安全層(40–60%):現金+短天期債券或投資級債 ETF(如 BND 類),作為波動緩衝。
- 核心層(30–50%):大盤指數 ETF(台股 0050/006208、美股 VOO/VT),負責長期複利。
- 主題/進攻層(0–20%):產業 ETF 或優質個股(半導體、雲端、能源轉型等),以小比例擔任增益。
- 再平衡規則
- 時間制:每年固定一次(例如生日月),把偏離目標比重 ±5% 的資產拉回原配比。
- 幅度制:資產偏離超過 ±10% 立即調整,強迫「高賣低買」。
- 反向清單(進場與退出)
- 進場前至少通過:護城河清單(毛利、品牌/網效、轉換成本)、財務清單(淨負債、自由現金流、ROIC>WACC)。
- 退出觸發:護城河破裂、關鍵假設被推翻、或估值遠高於歷史區間上緣。
- 風險控管
- 單一資產或主題不超過 20%;單一個股不超過 10%。
- 如果使用槓桿或期貨,**以最大資產回撤(Max Drawdown)< 15%**為紅線,優先縮槓桿而非加碼攤平。
- 行為紀律工具
- 投資日誌:記錄每筆交易的假設、估值、風險點與驗證節點。
- 決策前 24 小時冷卻:任何大型部位調整,隔天再按,降低情緒決策。
- 空手權:當估值普遍過熱、或自己看不懂,就允許持現金,等待機會。
- 新手起手式(示例)
- 目標配比:核心層 50%(0050/VOO 各半)、安全層 40%(短債/定存/貨幣型基金)、主題層 10%(半導體或 AI 供應鏈 ETF)。
- 每月定期定額,每年生日月再平衡一次;重大利率/景氣拐點則做幅度再平衡。
- 僅在「研究完成且能用一句話說清楚商業邏輯」時,才把主題層提到 15–20%。
Leo的心得與給投資人的話
讀完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,最打動我的不是任何一個「致富招式」,而是那套可被重複的思考流程:先反向思考把坑填平,再用多學科模型搭橋,最後以紀律與時間讓橋變成大道。這讓我確信:聰明其實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,從避免大錯開始。
給投資人的話:「別急著追下一個熱門題材;先打造一個能替你『自動篩錯』的決策系統。當你把避錯、分散、紀律與再平衡內建到日常,市場波動就會變成複利的燃料。」